当今日本动漫几乎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现在国产动漫也在不断创新,不过比起动漫文化历史悠久的日本来说,还远远不够。下面就由弥生日语聊聊日本动漫的发展史以及中日动漫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异。
日本动漫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便立即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伴随着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一起成长,这期间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年的心智和意识形态发展成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而言,国产动漫的发展却比较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即使在国内观众人数也很有限,更不要说推向国际市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对日本动漫的研究也能对中国动漫发展有所启示。
背景
1979年第一部日本动漫进入中国,就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别的不说,就看当下的诸多的流行语中,像“腹黑,百合,萌,宅男,宅女”这些都来自于日本动漫,年轻人也常以日本动漫作为话题进行交流。其影响之深,已使某些人惊唿:日本在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也让人深思。
下面我们来看看日本动漫是怎样一步一步进军中国市场的
1979年,阿童木作为卡西欧计算器的形象大使进入中国。第二年,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在中央电视台放映。
1982年,手冢治虫的另一部作品《森林大帝》进入中国。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版日本动漫书刊。
1983年,改编自漫画的电视剧《排球女将》在中国上映,其中穿插了很多动漫。这是体育励志类动漫形象第一次进入中国。
1984年,广东电视台引进《花仙子》、《叁千里寻母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上海电视台引进《聪明的一休》。
1991年,《机器猫》(后改名为“哆啦A梦”)和《圣斗士星矢》两部经典被引进中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动画片纷纷拥入中国。宫崎骏等动漫大师逐渐被中国观众所熟知。
日本动漫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是日本动漫中的人物塑造。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创作的动漫人物形象应该以本国的人物特性为基准,黄种人就是黑头发,黑眼睛,白种人就是黄头发,蓝眼睛,以中国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而日本则不同,更具有现实意义。《叛逆的鲁路修》中的男主人公鲁路修和《SA特优生》中的泷岛慧 却集合了西方与东方的特点,制作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试问中国动漫的人物形象,像哪吒,大头儿子......哪一个不是中规中矩的中国人,而日本的可就不是“正宗的日本人”了!
其次情节的编排,日本动漫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反叛的鲁路修》中,鲁路修与朱雀从儿时好友变为反目成仇最后又联合起来,《吸血鬼骑士》中的优姬的真实身份原来是纯血种的吸血鬼并且与慧是兄妹关系,不得不承认,日本动漫带给我们太多的意外与惊喜,你很难想象它下一步剧情会发展成什么样,这样才给了观众看下去的理由。而中国的动画,比如说《西游记》,《哪咤传奇》等,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甚至还没放到那儿都知道要发生什么了。我想这是中国的编剧们需要向日本的编剧们学习的地方。
除了以上说的各方面,还有动漫的配音配乐。日本每一部红火的动漫必定伴随着主题曲的流行。曲风或清新,或可爱,或动感.......喜爱这些音乐的人可是遍布各个年龄段。说到动漫音乐可不能不提到对日本动漫做出重要贡献的声优们。可以说日本动漫也是一个巨大的“声优明星制造厂”,像福山润,钉宫理惠,水树奈奈等可都是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好像没有哪位配音演员特别出名的,甚至一些漫迷不惜拼命学习日语也不听中文配音,说是煎熬啊!
当然动漫思想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日本动漫表达他们的思想多元性,内容几乎无限制,面向全年龄观众的,面向青年的,面向儿童的都有。许许多多的动漫中积极向上,教育青少年努力奋斗.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中国的动漫,像是一种公益事业,强调在丰富节目多样性的同时,要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并从孩子抓起,通过动画片对他们的意识产生影响,并不像日本那样把动漫当成一种娱乐享受。
日本动漫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文化体系,动漫既作为漫画家及同人作家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就和小说一样),同样也成为日本娱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因为如此,与动漫及周边相关的商业体系才能如此强大,这一点是中国动漫需要学习的。
经过多年多日本动漫研究,我认为:日本动漫的魅力主要在于其画面精致,人物塑造立体细腻,符合受众的审美观,情节富有创意,表达的内容多元化,适应面广,产业化运作完善等。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动漫是比较薄弱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从思想层面看,由于受传统等因素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动漫只适于幼儿观看,甚至青少年再关注都属于幼稚的表现,更不必说让成人欣赏了。因此,如何设法改变这种观念也是中国动漫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更多日语相关: 成都日语培训